【中国好人榜·陕西】2015年“4月好人榜”
来源:人事处 作者:人事处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5年05月21日 14:50

为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党委宣传部开辟【中国好人榜•陕西】专栏,每月向师生员工宣传“中国好人榜”之陕西上榜人物先进事迹,希望全校师生员工向他们学习,弘扬“中国好人”精神,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好人,推荐好人,学习好人,“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把榜样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广大师生的道德行为,转化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党委宣传部供稿)

姓名:刘洋

事迹:85后大学生志愿者做公益上“瘾” 支教西北18所小学

类别:助人为乐

省份:陕西

时间:20154

人物故事:

刘洋,男,1988年10月出生,河北省保定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阳光开朗的他笑称自己赶上了80后的“末班车”,作为大学研二的学生,他不想做“宅男”。从2008年到2014年,从河北到陕西再到甘肃,进矿区宣传保健知识、支教西部山区15所小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陪伴空巢独居老人……刘洋做公益上了“瘾”。

刘洋现担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行知”公益社社长、陕西师范大学“龙的传人”公益社团副主席、西安联合高校支教团陕西师大负责人。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他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公益活动,先后参加了中国共青团、甘肃高校联盟组织的“雏鸟伴飞”关注西部留守儿童的支教活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陕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陕西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三星组织的“三星梦想课堂”活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陕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箭牌组织的“箭牌防灾教育”支教活动;甘肃岷县壹基金壹乐园随固、卓洛儿童活动站志愿服务活动;春暖启梦助学关注西部留守儿童支教活动;陕西交通广播组织的乡村照相计划活动;西安市户外协会组织的“大爱秦岭”环保活动;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行知”公益社“青春伴夕阳”关爱退休老教师、“走进无声世界”关注聋哑天使系列活动;“龙的传人”公益社团走进宝鸡眉县明德小学、蓝田东村小学系列活动……这么多的公益活动,让刘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学到了很多。

从甘肃的纸坊小学、卓洛小学、随固小学、刘咀小学到陕西的蓝田东村小学、秦北农民工子弟小学、安康水田沟小学等,到目前为止,刘洋已经在西北地区15所小学支过教。参加这么多公益活动,先后在这么多学校支教,刘洋难道不会累吗?“累并快乐着”,每次别人问时他总是笑笑并这样回答。虽然支教学校的环境很恶劣,条件很差,但孩子们的淳朴的笑脸和对知识的渴望给了他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从成县纸坊小学支教回来后,纸坊小学的学生张涛给刘洋打来了电话,张涛哽咽着说:“刘老师,你到家了吗?明年你还来吗?你要常常给我打电话、写信,我会想你的。”听到孩子的声音,刘洋在心里对自己许下了一个承诺:一定要在研究生阶段的每个假期都到西北山区支教。

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左右,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2013年12月,刘洋到甘肃岷县地震灾区,和灾民一起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给灾区帐篷小学的孩子们教外语,给孩子们讲防火、防震、交通安全等知识。看到灾区的孩子们,他说“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和他们相处是那么快乐。”

每支教一个小学,刘洋都自费给孩子们照相、洗照片,并寄回去,如果距离近的话,他会亲自送过去。刘洋说:“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这些孩子不知道肯德基、德克士是什么东西,没见过高楼大厦,没见过火车,到当地镇上就算是出远门。或许我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能给孩子们一些关爱和大山之外的信息。”

现在的刘洋,在支教之余,还在陕西师范大学坚持参加行知公益社的活动,陪伴空巢独居老人、关爱留守儿童、走进特殊学校……社团里的200多名志愿者个个充满爱心,这让他既感动又自豪。

目前,刘洋还和“行知”公益社其他14名成员组成的团队正在参加希望工程的“激励行动”和圆梦中国.全国大学生微公益大赛,作为负责人的他感觉到自己担子的重大,但是他对他们的项目信心满满:“我们的项目目前是国内的空缺,也很响应国家的政策,相信我们能够走到最后。”

一路走来,刘洋在路上结识了很多朋友,这些人也都充满爱心,和他一起走在公益的路上,跟他们在一起,刘洋也学会了很多。无论是公益路上的伙伴还是在社团里的伙伴,这些人都给了刘洋鼓励和支持,很多人都佩服他,因为他有一直做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或许成为一名志愿者是容易的,但真正坚持下来人并不多,而刘洋是大家的榜样。

说到未来,刘洋还没有确定,还不知道去哪里发展,从事什么工作,但是他很确定的是自己会一直把公益做下去。“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在公益这条路上,我是不会停下来的。”

姓名:李友

事迹:水利工程师身残志坚 组建爱心队伍长年助残

类别:助人为乐

地方:陕西

时间:20154

人物故事:

李友谊,男,1963年8月出生铜川市耀州区人,水利工程师,铜川市顺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铜川市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总经理,铜川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耀州区肢残人协会主席。

身残志坚,艰苦创业。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的李友谊,十岁时因一场意外事故造成他左腿高位截肢,这给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了终身的影响,他只能靠着高于常人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搏击困难、挑战人生。在连续三年高考过线而因身体残疾均未被录取的困境下,他凭着一股不服输、不甘于人后的韧劲,坚持自学无线电修理技术,自学考试获得陕西财经学院会计专业大专文凭、西北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大专文凭。后成为一名水利工作者后,他努力工作,勇于挑担,为耀州地下水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使耀州区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5 %。作为一名残疾人,李友谊深感残疾人的困惑和处境,为了给残疾人创造一个培训就业的新天地,他积极谋划、多方争取,借助省、市、区残联、人社、农业、扶贫、财政、工会、水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社会各界力量,创立了铜川市顺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使其成为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为残疾人就业和脱贫致富提供了条件。目前,公司现有62名员工中,聘用残疾人达43人,占职工人数的70%。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培训种养植能手1400人,带动25户残疾人发展蔬菜、果树、药材、养殖等产业脱贫致富。目前,公司已初具规模,共建立林业苗圃70亩,果园60亩,养殖场30亩,建成猪舍4400m2,存栏生猪1000头。该基地已成为辐射和带动全市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扶贫基地。

热心助残,情意深长。李友谊坚持长年助残不停歇,去年,残疾人李玲玲身患癌症,他将自己刚刚当选市“劳动模范”获得的三千元奖金送到了为手术费发愁的李玲玲家中,钱虽不多,但他的意义非凡。在他的热心带动下,一批爱心人士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使绝望中的李玲玲获得了及时救治。此后,他还多次去残疾人李玲玲家看望慰问。肢体残疾人赵瑞娥丈夫有病,两个女儿要上大学,为学费发愁,他及时把省吃俭用的5000元钱送到了赵瑞娥的手中。他在任肢残主席的12年间先后为残疾人子女司冰凡等12名大学生资助学费达3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组建了一支68人的助残志愿者队伍和助残协会小组,为贫困残疾学生上学助资14.6万元,受助学生达82人。

依法维权,促进和谐。身为铜川市耀州区肢残协会主席的他,带头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通过残协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残疾人工作的实施意见》。2009年5月协会所属12个肢残协会小组,推荐文化层次较高,责任心强,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的轻度肢体残疾人无偿担任法律援助志愿者,在铜川市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免费开展法律知识咨询、培训、讲座六期,培训人员120名。并通过法律知识测考,由区法律援助中心发给结业证书,为全区残疾人免费讨工资,写诉状,打官司。残疾人芦雪玲、侯发莹、李胜利等17人在婚姻、经济、伤害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崇尚体育,推广乒乓。他热爱乒乓球事业,在残疾人赛场上多次为市、区夺得佳绩。1995以来先后在省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残残运会上夺得乒乓球TT8组单打冠军。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辛勤的汗水,在乒乓球运动的道路上,他勤学苦练,从不间断,在自己竞技水平提高的同时,他以自己的诚心、热心、耐心带动了周围一批人喜爱上了这项快乐的运动,他带领的区水务系统乒乓球队在省市区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耀州乒乓球协会成立后,他大力支持乒协开展活动,为乒乓球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友谊是耀州的好儿女,也是耀州残疾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好标兵。他先后被授予陕西省、铜川市“自强模范”称号、陕西省“读书自学活动积极分子”;铜川市“劳动模范”、耀州区“劳动模范”称号,当选为铜川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姓名:赵振华

事迹:五旬员工生死瞬间跳下站台救女童

类别:见义勇为

地方:陕西

时间:20154

人物故事:

赵振华,男,汉族,1964年6月出生,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人,现为中航工业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员工。

8月19日晚上19:21分,从连云港开往宝鸡的1150次列车徐徐进入徐州站,停车30分钟。中航工业电源今年第二批赴山东日照健康疗养团队正乘坐此次列车返程,大家纷纷走下列车小憩。19:45分,中航工业电源航点所职工赵振华看着站台上的电子显示器,正想招呼与自己聊天的同事上车,突然看到一个正在火车边奔跑的小女孩,刹那间从他的视线中消失,掉入一米多深的站台下。

赵振华没有片刻犹豫,一个箭步冲到孩子跌落的地方,面对火车即将发车启动的险情,他本想将孩子拉上来,可将近一米四五高的站台,他和孩子的妈妈怎么也够不到跌落后趴在地上的小女孩。险情发生瞬间,容不得半点思考,赵振华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当他用双手将满头是血的小女孩举起来时,同行的同事与孩子的母亲将孩子拉上来。随后,大家又七手八脚地将还卡在车厢与站台间三十公分左右缝隙中的赵振华拉出来,此时他满头是汗,全身蹭满灰土,也不知是紧张还是后怕,人也在不住地哆嗦。

赵振华被大家拉上站台,距离火车开动不到一分钟,大家匆忙上车,19:51分,1150次列车准点发车。当赵振华走进车厢时,整个车厢对他的见义勇为之举报以热烈的掌声:“赵振华,好样的!”。

赵振华见义勇为救人的行为不仅感动了随行的航空人,火车上的其他人也深受感动。小女孩所在旅行团的一位老同志得知赵振华是中航工业员工,而且是一名退伍军人时,感慨地说:“你挽救了一个女孩的生命,同时又保证了火车准点运行的安全,甚至可以说保障了我们整个列车人员的安全。你的行为不仅凸显了中航工业员工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体现了复转军人的高贵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

当赵振华一行返回兴平厂区后,他见义勇为的行为在公司内传为佳话,领导和同事们纷纷向他表达由衷的敬意。公司党委也将对赵振华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表彰,大力宣传赵振华同志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号召全体员工学习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航空人精神。

8月26日,从西安专程前来的张女士将一面上书“危难之时行善举,正义之风暖人心”的锦旗和一束鲜花,递到了该公司员工赵振华的手中。“非常感谢来自贵单位赵师傅的温暖相助,以及贵单位组织上正向激励引导和正能量的培养”——发自张女士肺腑的感激话语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

兴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得知赵振华先进事迹后,高度赞扬赵振华见义勇为之举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要求全力做好见义勇为先进事迹的宣传推荐工作。

赵振华是公司航空点火器研究所的一名普通铣工,年逾五十。三十多年来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踏实肯干,圆满完成车间交给的各项任务。他负责六轴自动机加工任务。由于机床重达12吨,六个工位同时加工,每次对刀要求极为严格。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赵振华刻苦钻研,很快就掌握技术要领,一干就是三十多个春秋。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任务量大,而且自己已过知天命的门槛,但他却毫无怨言,每月总是超额完成壳体加工任务。机床出现故障,他总是自己动手修理,从来不让领导担心。“岗位没有贵贱,重要的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始终以平常之心对待一切。

姓名:宁蒋娟

事迹:“瓜大姐”从女老板到职业农民 诚信经营带村民致富

类型:诚实守信

地方:陕西

时间:20154

人物故事:

宁蒋娟,女,44岁,现任西安市长安区合民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陕西秦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监事长。

2011年,宁蒋娟牵头成立西安市长安区合民意种植专业合作社,使村里一家一户的个人行为变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经营组织。不只是自己的大棚,附近魏寨、炮里的西瓜和蔬菜,只要质量有保证,都可以用她“瓜大姐”的品牌。2013年的一天,宁蒋娟突然接到老客户余总的电话,说在他们提供的菜豆里发现了许多坏菜豆。她连忙开始调查,最后发现坏菜豆并非出自她家大棚,而来源于菜豆的生产农户王某。于是她赶紧联系王某,王某虽然承认了但却不肯退钱。宁蒋娟无奈之下便承担了所有的经济损失。从此之后,宁蒋娟严把供货渠道,给超市供的果菜质量都很过关,越来越多的超市找到宁蒋娟主动要求合作。

由于严把质量关,严格操作规程,瓜大姐瓜果、蔬菜名声远洋,受到市场及消费者的认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企业也先后被评为省、市民营科技企业、西安市优秀妇女合作社、西安市长安区科技示范园。

姓名:陈绪贤

事迹:六旬社区书记30载铸造群众温暖港湾 被称社区“大管家”

类型:敬业奉献

地方:陕西

时间:20154

人物故事:

陈绪贤,女,1948年11月出生,陕西省石泉县人,现任石泉县北街社区党总支书记。

作为县城人口最多的社区,北街也面临着“三多”的问题:空巢老人多,留守妇女多,留守儿童多。

对很多空巢老人而言,他们虽然都各有各家,各吃各饭,衣能蔽体,食可果腹,然而,却长期面对寂寞的一桌一饭,一碗筷,总觉得心有所失,食不知味。

“给再多的补贴,饭吃不到嘴里,发再多的棉衣,老人穿不上身,算什么保障民生呢?”回想起蔡老太的凄凉晚景,陈绪贤坐卧不宁,召集了两名社区干部,买回两筐土豆,办起了社区群众食堂。社区食堂轰轰烈烈地办起来了。现在,这里烧起大锅大灶,由专业厨师掌勺,每天按时开饭,每顿四菜一汤,一百多位老人如团圆般桌桌围坐,济济一堂,亲如一家,每餐饭都吃得快乐而充实。

群众食堂的开办,成为了改变社区老年生活格局的重要拐点。也成为北街社区拓展服务领域、筑牢民生基础,开展“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的开端。

这个按时开饭的大“餐厅”,有两百多平方米。刚建好那会儿,几家单位争抢着要高价租下,但陈绪贤都一一回绝了。“这个大厅发挥的作用,远比十几万金钱更重要!”她给大厅配足桌椅板凳,装上电视空调,买回象棋、围棋、跳棋、纸牌、麻将桌,还腾出一间办公室,安放床位,布置为老年人休息室。在她马不停蹄地张罗下,一个由“政府主导、社区主办、协会管理、自愿参与”的“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活动中心正式建起来了。

活动中心全面启用的第一天,陈绪贤给社区的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开会,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屋里人在外打工的姐妹们,这里就是你的家,嫁到石泉来的媳妇,这里就是你的娘家!”第二句是“我要让你们冬天冻不着、夏天热不着、饿了有饭吃、累了有屋歇!”话音未落,底下便掌声雷动,泪光闪烁。

对于蔡老太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还开通了便民热线,提供上门送餐、送医、送药等服务。

2013年老年节,在石泉县旅游局的帮助支持下,陈绪贤请来社会上的义工,为社区160多位空巢老人洗脚。义工和老人们,一边洗一边流泪,这是在家里都没有过的温暖啊!

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的问题应时而解。陈绪贤又在社区开辟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每逢周末节假,都会组织孩子们喜欢的主题活动,有时是文艺表演,有时是集体游戏,有时是手工评比……陈绪贤还积极联系辖区内的单位,和社区干部一起与儿童“一帮一”、“结对子”。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小朋友们,在这里享受到了不一样的关爱与成长乐趣。

就这样,北街社区的服务项目逐渐拓展。图书室、调解室、休息室、社区医院、食堂、红十字博爱超市、便民联络室、棋牌活动室、室外健身广场于一体的大型服务中心,渐成规模。每天光临服务中心成了社区很多老人的生活习惯,“保障民生”在这里得到了更准确的诠释,它不只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座空架,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摆设虚活。

一方平安之后,如何给社区带来兴旺之气?陈绪贤敏锐地意识到,只有文化才能将人心凝聚、让社区朝气蓬勃。因为,文化是民心相连的血脉,是让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

2006年,北街社区成立不久,陈绪贤便牵头组建起小规模的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每支队伍不过4、50人,除了参加县上的文艺汇演,也经常自办晚会,定期演出。

2011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石泉的文化社团如雨后春笋次第绽放。北街社区更显出百花齐放的风姿,又陆续成立了合唱团、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固定参与人数多达1100人,活跃在各大小广场的民间舞蹈队,更是不计其数。北街成为全县社团最多、活动最丰富、参与人数最众的社区。上至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下到十几岁的青涩少年,都纷纷加入进来。小品、表演唱、三句半、小场子戏纷纷登场;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红歌竞唱如火如荼。服装、器材、场地一应俱全,还有一支高水平的创作团队,《四大妈夸媳妇》、《喜看农村新面貌》等一大批自创节目为群众交口称赞,并屡屡在市、县获奖。在石泉“文化强县”的建设进程中,社区文化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文化孜孜不断的滋养,也使得社区成为了一块精神文明的沃土,这里有身残志坚的残奥会双冠王夏江波、有一心为民的基层民警陈乐文、有捐髓救父的勇敢少女罗曼琳,有诚实守信的餐饮女老板姚尚玉、有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儿媳的好婆婆柯善凤……他们都先后被石泉县、安康市授予“道德模范”称号。

随着社会发展,北街社区的人口密度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尽管事情多,但这个社区有一笔别处没有的“财富”,那就是驻社区的机关单位多、党员干部多:全县98家单位里有956名共产党员在这里居住。“何不发挥他们的力量,探索一条依靠社区内党员管理的新路子?”一方面,在职党员身为社区居民,能更好地理解居民诉求;另一方面,当居民有事要办时,他们更熟悉办事流程,更容易协调解决。于是,在石泉县的统筹安排下,社区开始推行在职党员到所在社区报到的“双向管理”制度,将党员按单位、按片区细化为纵横表格,按“坐标”领岗服务。

“双向管理”的模式使在职党员有了家的归属感,发挥起主人翁作用。目前社区的300多名“楼院长”中,有160多名在职党员,其中不仅有很多科级干部,还有好几位县级领导!这样的楼院长自然在住户中说得起话,带得了头,干得成事。像收垃圾费、协调邻里关系、打扫楼前楼后卫生,都是楼院长们做的事,这让北街社区的群众看到了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社区一组的中学巷,一边是深沟,一边是高坎,晚上漆黑一片,学生放学都害怕。2011年,驻社区的县就业创业局筹资2.4万元,修好了路,并安上路灯,还在路边建了个小花园,这个“黑暗地带”一下子亮堂了起来!

正是有了在职党员的参与,社区工作力量得到空前加强,为民服务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在职党员通过社区平台服务群众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党委、政府工作的顺利推进。这项原为解决机关党员“八小时以外管理难”问题的制度,经过机关党员的主动服务和社区干部的密切配合,发挥出在职党员主动领岗、服务社区、奉献社区的效应,一时间在全县传为佳话。

近年来,北街社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留守儿童示范学长学校”、“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级文明社区”、“省级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社区、和谐家园“、市级”三星级社区“等荣誉称号。

30年,北街从一个几千人的居民片,发展到两万多人的大社区;从千百个普通村组社区其中之一,脱颖为首屈一指;30年,陈绪贤也从一个意气青年,风华正茂,走到现在年过花甲,两鬓成霜。30年的共同成长,让陈绪贤和北街社区这两个名字彼此深深嵌入,难分难解。陈绪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决心,“我把社区当做家,社区是我的家,也是两万多居民的家,只要我在北街一天,就一定要替老百姓管好这个家!”

(来源:中国文明网)

上一条:学校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会议 下一条:【学习聚焦】一带一路

关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 咸阳师范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All Rights Reserved.

陕 ICP 备 05001587 号    建议使用  IE6.0  800x600  以上分辨率浏览